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壤塘光明日记:从零到一的蜕变

图片


川藏青光明行是一项由温州医科大学发起、师生传承接力,连续开展14年的眼健康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已开展医疗公益行动33次,帮助近万人重见光明,受益人群达61万,是国内恢复光明人数最多、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项目。该项目获中华慈善奖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荣誉,被誉为“行走在高原上的思政课”。为进一步支持壤塘县建设眼健康基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今年9月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陈洁将研三学生项熙衍送到壤塘县医共体总医院派驻三个月,帮助壤塘建立视光中心,为当地打造一流视光诊疗中心、培育本土化医疗团队注入“新鲜力量”。派驻期间,项熙衍将以日记形式,记录这趟特殊的壤塘光明行。




10月13日,踏上壤塘这片土地,满打满算刚好15天。15天,够我们读完一本书,够在一座陌生城市浅尝辄止……而我的这15天,因能为壤塘这片雪域高原,悄悄埋下一粒眼健康的种子,心中满是自豪。

出发前,我的导师陈洁叮嘱我:“这三个月,你要好好帮助壤塘建立视光中心,遇到问题随时和我们沟通,这关系到高原地区的百姓眼健康。”帮扶计划的任务清晰而艰巨:搭建眼全科健康服务平台,服务当地百姓;弥补当地医护人员眼科知识的缺口、建设一批“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探索大学生在偏远地区进行视光建设的需求和路径,为后续的帮扶积累经验……沉甸甸的责任令我丝毫不敢懈怠,每夜辗转反侧,脑海里满是待完善的方案,想要完成任务的意志也随之愈加坚定。


图片

这15天里,最触动我的,是建设视光中心过程中那份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以及藏族同胞最纯粹的善意。工作的第一天,便有几位藏族家长牵着孩子、眉头紧锁地匆匆赶来:“老师说小孩儿看不清黑板,都好几年了!”后来我才知晓,此前全县仅有一家街边的小眼镜店,设备简陋、技术有限,如果当地百姓需要更专业的视光服务,只能舟车劳顿,驱车前往两百公里外的马尔康市——一路颠簸不说,对不少家庭更是沉重的负担。当他们得知如今在县里就能得到专业帮助时,如释重负的欣喜与难以言表的感激接踵而至。一位藏族爷爷知道了我是来援藏的医生,粗糙的掌心紧紧拉着我的手:“太谢谢你了,娃娃!来壤塘援助啊,不用做啥大事哟,就是把‘不平’的路修好,帮藏家人把日子像转经筒一样,越转越亮堂就好喽!”那一刻,我被他们的质朴深深触动。但令人揪心的是,一番检查下来,近半数孩子竟是第一次验光,却已发展到中高度近视——这样的结果触目惊心。原来在城市里触手可得的眼健康服务,在这片高原竟是一种奢侈。可惜当日制镜处的建设还未完善,孩子们最终只能拿着验光单出门配镜。这份遗憾,也成了我加快推进工作的动力。

图片

今日,这份遗憾终于被彻底改写!如今的视光中心,从基础验光到精准制镜,从入门检查到专业特检设备,全年龄段视光诊疗所需要的硬件内容已一应俱全。这背后,是温州医疗团队的倾力支持,是壤塘县政府的积极配合,还有社会公益组织的暖心助力!但我深知,视光中心的发展远未止步。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手把手教会当地基层医生视光方面的知识,还将继续开展斜弱视、眼底病等眼科亚专科教学,让他们逐步掌握眼全科诊疗能力,真正成为守护壤塘百姓眼健康的“本土力量”。同时,视光中心还要对全县儿童青少年进行眼健康筛查与科普,在他们心中种下“守护光明”的种子,激励他们成为未来守护家乡眼健康的新生力量。

在我心里,壤塘视光中心的出现无疑是一场温暖的“三赢”——孩子们能够重新看清黑板,安心学习;家长们省去了翻山越岭,为验配一副眼镜的奔波;当地的医护人员也能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掌握验光技能,为后续持续服务百姓打下基础。

若非亲历视光中心这份从零到一的蜕变,很难真正理解,见证祖国边疆地区医疗事业的成长,会给心灵深处带来如此强烈的触动与滋养。让每一双模糊的眼睛重见清晰,让每一次遥远的奔波化作便利,我想这便是视光中心扎根壤塘最实在的意义吧。

项熙衍


图片